今年的冬至,对巴生居民来说,少了团圆的气氛,多了一份悲戚,因为我们刚经历60年来以来最严重的水灾。
从星期五晚上开始,巴生雨量已经超过正常水平。我在巡视选区时,已意识到不对劲,并向政府求助,希望政府及时应对。除了筹划全面的水利工程,政府当务之急的任务是要做向民众发出警讯,并开始启动撤离和救援工作。
东北季候风的来袭加上低气压系统的移动,巴生在周末持续下雨,期间更出现暴雨的情况。短短的几个小时,我们现有的排水系统已无法负荷超乎正常的降雨量,过剩的雨水和河水冲入各个住宅区和大马路,造成此次的大水灾。
无奈,在关键的黄金二十四小时内,两个执政党却悠闲地举办党大会,切蛋糕、发表陈腔滥调的政治演讲,结束后还大肆放烟花庆祝。在这黄金二十四小时里,政府人员与外界断了联系,仿佛我们是两个国度的人。首相更是后知后觉,直到晚上11点才对大水灾发表了第一场似有若无的记者会。首相的记者会当然无法扭转灾情的恶化。
水灾进入了第二天,救灾现场依旧一片混乱,政府无法有效介入、协调和指挥,救援工作极度缓慢、无效率、且缺乏协调。我的办公室每分钟都会接获求助讯息。我们尝试进入重灾区,派发物资和救援,但还是被凶猛的洪水拒在区外。处于安全考量,警方也不允许民众擅自闯入灾区。直至第48个小时,仍有数千人被困在灾区里。受困灾民当中有小孩、孕妇和行动不便的老人,有些更是长时间浸泡在水中,饥寒交迫地度过好几个漆黑的夜晚。有的灾民不幸罹难,从此再也无法在冬至和家人团聚。
灾民憔悴和无助的样子、灾区狼狈不堪的场景,我依然历历在目。灾民求助声撕裂了整片天空,我深刻感受到灾民的绝望。身边的家人、同事、朋友都受到灾害影响,在团队缺乏人力情况下,我们都恨不得有个三头六臂、全天无休帮助灾民。
此时此刻,我也对政府的无作为感到无比的愤怒。这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人间悲剧。
民众的智能手机经常收到政府无关痛痒的信息,比如「大马一家」的政治宣言、政府100天庆典的邀请函等。那么,为何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政府却没有善用此信息系统,发出水灾警讯,提醒民众立刻撤离家园,让民众提前迁移去赈灾中心?
比起民间团体,政府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机关,如受专业训练的救援队、直升机、救援船只等,甚至还有调动资源的权力。为何政府无法有效指挥工作,搬动其他州属的救援部队来支援巴生和其他重灾区呢?
根据报道,来自国防部的消息人士抨击国家天灾管理机构(NADMA)救灾期间优柔寡断、管理失灵,武装部队在等不及指示,才率先行动。更令人愤怒的是,掌管国家天灾管理机构(NADMA )的部长不知悔改,还辩称其机构只负责处理灾民赔偿金事务。
发生天灾时,州属国家安全理事会 MKN 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总指挥中心,他们有权调动政府机关,做出与灾情相关的决策。雪州MKN主席一职理应交由州务大臣出任,但首相沙比里上任后,却让巫统部长诺奥马架空其职位。沙比里甚至要等到今天(21/12)才正式宣布由雪州大臣阿米鲁丁重新接管其职位。政府没有及时纠正天灾管理不当的问题,错失弥补过失的良机。
性命攸关,我们看到马来西亚人如何发挥守望相助的精神,民间团体出动船只、四轮驱动车、卡车,在各灾区发起了自救行动。我们也接获许多善心人士的捐赠和帮忙,无论是出钱还是出力,我都要向你们致以万二分的谢意。
没有大家的团结互助,我们不可能在那么短时间内,派发那么多物资给灾民们;没有民众在社交媒体施压,国防部部长也不会那么快答应我的请求,出动军队支援救灾工作;没有大家一同聚集的信息,救援队不可能那么快寻获灾民,将他们救出来。
水开始退潮,居民们也纷纷回到家中,处理善后工作。政府必须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力,帮助人民处理灾后重建工作。我也亲自转达首相,要求政府提供中小企业和灾民援助,这包括延缓还贷、扣税、租金补贴和零利息贷款。
气候变迁是当今人类文明最大的威胁,作为东南亚的岛国之一,马来西亚同样面对海平面上升的危机,未来还会面对更多恶劣天气、暴风雨来袭等挑战。政府需此次的大水灾吸取教训,为将来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会继续在国会为民发声,施压联邦政府立即拨款给地方政府和公共工程局,除了每个星期定期清理沟渠,也要扩建防洪沟、滞洪池与滯留池,做好水灾防范工作。
我的办公室和志工队承诺,在这期间,我们会继续派发物资,参与社区的清理工作,和居民一同重建家园。
冬至或许象征着寒冷冬天的来临。但只要我们团结互助,便能度过此次的寒冬,在冷冽的夜晚中聚集起来,互相取暖,或许这才是冬至团圆的真正意义。
祝大家冬至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