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民主行动党宣传局抨击教育部忽略国民型中学的存在,2014年财政预算案再度面临无拨给分文拨款,再次沦为畸形教育制度下的“弃婴”。
政府自1961年开始实施《1960年教育检讨报告书》,便停止局部资助不接受改制中学的津贴,因此许多华文中学以接受政府津贴的条件,改制成国民型中学。因此,政府拨款予国民型华文中学是一项责任,政府当时承诺仍获得三分之一的教育拨款,而且保留三分之一华文教学。
然而,这些承诺已经惨遭政府严重遗弃,国民型中学不仅长年得不到应有的拨款,中文课更接连被削减,沦为变质华文中学。大马行动方略联盟主席陈友信指出,很多华社还不理解,虽然国民型中学是“政府学校”,设备却远落后于独中。
数个月前的普罗士邦国民型中学一案已现端倪。教育部干涉国民型中学的自主权,增派不具华文资格的老师及高级行政人员,而且无论是在师资或物资方面,政府也并没给予其他项目足够的行政和发展拨款。甲州行动党主席兼现任鲁容区州议员吴良山在3月的文告中,便针对国阵-马华没有为国民型中学保存原有的教育和行政素质,而深感遗憾,望华社能看清马华的无能和出卖华裔的铁证,马华必须为国民型中学沦为“弃婴”向全体华社道歉。
已故马华元老李孝友于2000年,在董教总举办的汇报会上向全体人民及华社公开道歉。他当时道出事实称,华文中学在60年代联盟政府和马华公会的误导下,鼓吹华文中学接受政府津贴,然而这些中学经过改制后,华文教育却被腰斩,对母语教育带来了破坏。如今,国民型中学连政府制度性拨款都没了,完全背离了当年的承诺,除了人力开销的行政拨款,国民型中学长期面临拨款不足,从“得不偿失”到“患得患失”,以致今时今日的“全面丧失”。
更有趣是马青总团长魏家祥在数个月前,还高调欢迎“教育部正式发放3000万令吉特别拨款予国民型中学”是马华的协调成果落实,那为何马华无能争取长期制度性拨款、正视国民型中学惨遭抛弃的命运?这种缓一时之需的“特别拨款”,几乎在马华屡次的“要求”下定时上演,是否爽时就拨给,不爽时就完全不给?那么,国民型中学岂止是政府的“弃婴”,简直可谓“虐婴”行为。
马六甲民主行动党宣传局 于2013年10月28日(星期一)在马六甲发表的文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