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kip to content

“马华1999年迄今,新校及迁校104所”?? 魏家祥的四重诡辩

马华署理总会长魏家祥发表了近3千个字的文告,我将逐点反驳,揭露他是如何玩弄数字游戏。

(一) 魏家祥的数字以1999年为起点,为什么?

数字是相对的,没有比较是没办法让人看到事实的全面。魏家祥的数字以1999年为起点,因为如果时间线再往前推,我们就会发现从1970年至2016年,华小的数量从1346所变成了魏家祥口中的1298所,可是学生人数却从43万9千人增加了10万2千人,至54万2千人。

华小的学生增加学校却减少,可是国小却没有类似的问题。如果马华要为1999年后的17所新华小邀功,那么是不是也应该为1970年至今所关闭的华小向华社鞠躬道歉?

感谢马华。

(二) 教育部17年批准了17所华小,所以?

就算我们以1999年作为起点。魏家祥口口声声说教育部17年批准了17所华小,可是从2000年至今,国小也增加了484所。华小生占了全国政府小学人数的20%,请问魏家祥,建校资源有获得公平的分配吗?

感谢马华。

资料来源:QUICK FACTS 2006 – MALAYSIA EDUCATIONAL STATISTICS

(三) 17年“只”批准了17所华小,是因为华小够了吗?

这个问题,董教总2006年9月26日的文告是最好的回答。

“早在八十年代,雪隆巴生河流域及新山等地区已经出现华小不足的现象,但政府却漠视当地华裔居民要求增建华小的意愿,使到城市华小爆满的现象年复一年的重演。

董教总近年根据政府的各种报告和资料,展开增建华小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显示,估计目前雪隆巴生河流域、柔佛州新山县和槟州总共缺乏134 所华小:

感谢马华。

(四) 国小保留地的魔咒已打破?

魏家祥宣称,国小保留地的魔咒已在1999年,时任教育部长的纳吉和马华公会经过协商后打破。果真如此吗?

我让教总的文告让回答魏家祥:

“教育部长纳吉于1999年9月20日批准10所华小迁校时,就在批准函件上写明校方必须负起寻找校地和建校的责任。而教育总监阿都拉菲于2004年3月4日批准17所华小搬迁时,更是明确地在批准公函上列明迁校的7项条件,其中包括了有关学校的董事会和家教协会必须负责建校及自寻迁校的土地,而且有关建议的校地必须不是政府学校保留地。”[2]

“事实上,即使是获得批准增建,但政府却在批准兴建华小的公函上说明华社必须自行负责寻找校地。例如政府于1999年批准兴建6所新的华小时,就在有关的批准公函说明兴建华小的地点必须是由校方自行负责。虽然最后上述5所已经竣工启用的华小都是建立在政府保留地,但这都是必须经过华社的极力争取才获得的成果。”[3]

如果教总不够权威,或许我们也可以参考前马华总会长于2010年针对“华小保留地”所发表的谈话:

“目前许多发展商都有在屋业发展图测画上学校保留地,可是在旧有的更改土地指南,这些学校保留地只是供国小或国中使用。一旦新指南获得通过,新华小及迁校校地问题将能够获得解决。”[4]

魏家祥如果想要自圆其说,请回答我一个简单的问题。根据教育部的指南,小学的校地应该是介于6 英亩至8英亩。为何2008年宣布,2015年8月启用的沙登岭华小却只有3英亩的校地?虽然附近一带共有8块学校保留地

总结:

这过去17年,表面看来政府批准增建的华小比过去来得多,可是大部分的新华小都是在大选来临前才获得批准。

这种根据政治需求而选择性增建华小的做法,根本就无法全面解决华小的困境,也没有真正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待华小的问题。

诚如缴税是所有大马公民的义务,无关我们知否支持当今的政府;华小的增建、所获得的拨款也是所有大马公民的权利,无关我们把选票给谁。马华今天最大的罪过,就是纵容首相纳吉把华小当成政治资本,魏家祥继续为纳吉涂脂抹粉,这不是在捍卫华教,而是把华社的尊严踩在脚底!

[1] http://www.moe.gov.my/cms/upload_files/publicationfile/2016/pubfile_file_002111.pdf

[2] http://web.jiaozong.org.my/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65

[3] http://web.jiaozong.org.my/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56&Itemid=3

[4] 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86968

民主行动党全国副宣传秘书兼古来国会议员张念群
于2016年11月21日(星期一)在吉隆坡发表的文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