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同意前首相敦马哈迪的“一个大马”意谓着各族必须忘记本身种族背景,只说单一语言之定义。
联合国文化报告指出,每个人可以有数个身份认同,而文化身份与公民身份不会产生冲突,也不妨碍对国家的效忠。例如,新加坡的马来人必须读母语,即马来文,他们继承马来人文化,但不影响他们新加坡公民的身份与对新加坡的效忠。同样的,马来西亚的华、印裔拥有本身的文化,但也早就视马来西亚为祖国,民主意谓着尊重各族群和每一个公民的文化权利。
至于单一语言,一些多元种族国家选择英语为共同语言,新加坡则列三大种族的母语和英语共为官方语文。
马哈迪和一些巫统部长,包括前教育部长希山慕丁和国会议员,都曾以新加坡一个以华人为多的国家也沒有华校的论调来反驳行动党议员争取公平对待华、淡小和依需求增建华小的言论。
新加坡选择了包容性的语文政策,华人虽占了超过75%,但并沒有把华文列为单一的官方语文,反而将各族的母语都列为官方语文,并强制各族学生必须学习本身的母语为第二语文,而英语是教学的媒介语。印度也实行类似的政策,英语为教学的媒介语,母语为第二语文;在这种制度下,英语自然成为共同语言。
英语为媒介语的考量除了其为国际语言之外,在多元种族国家,选用外来的英语显示对各族的语文公平,各族的母语皆为第二语文,各族学生都得多学习一种语文,即英语,使英语成为融合各族群的共同语言,又可以与国际接轨,一举两得。
马来西亚本来有马来、华、淡与英文小学,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所有英语媒介语的学校被国语取代,大学生媒介语也传换为国语,结果导致英语水准严重下降,许多大学毕业生无法用英语交谈而找不到工作。
马哈迪所指的单一语言应是指国语或马来语,不可能是英语;强制学习国语以成为共同语言无可厚非,但边缘化他族母语将产生心理不平衡及影响各族之间的关系,不注重英语则将令我国失去竞争力,因此,教育部有必要有一套让学生从小轻松学习多种语文的课程。
“一个大马”必须是所有公民在我国都有公平的机会和平等的权利,政府政策不应以种族为基礎,济贫扶弱应以社会经济因素为准。我认为敦马哈迪任首相22年所实行的语文政策一团糟,现在仍然种族主义,也有可能是为他的儿子和其残余派系争取利益。
民主行动党全国妇女组主席兼大山脚区国会议员章瑛 于2010年12月1日(星期三)在大山脚发表的文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