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总会长蔡细历“慨叹”位於隆市的旺沙马朱华小,花了20年才寻获校地,恰恰证明了华小“一地难求”是联邦政府的失败,蔡细历应就之前不断使用华小校地课题攻击雪州民联政府道歉。
事实上,华小一地难求不仅仅是蔡细历口中所谓的“官僚作风碍事”,追始溯源,根本就是整个教育政策出了偏差。
一般而言,学校保留地是由州政府拨拾中央政府,然而,这些地段却面对国阵政府在施行政策上,把这些保留地用来建国小和国中。
“同样是教育体系的一环,为什麽学校保留地只能用来建国小?而华小千求万求,才能够获得教育部长的破格开恩?而且,要不是308政治海啸,国阵政府在近年来会稍微对兴建华小‘松绑’吗?”
即便如此,校地“缩水”问题也接踵发生,例如沙登岭新华小的面积从7英亩变成3英亩,而且是还要国小“让出”校地。
“此外,连马华前任总会长翁诗杰也拉布条揭发,教育部批准乌冷牙吃18哩的中华小学搬迁至班登区政府保留地的校地,竟然也从5英亩变成3英亩!”
蔡细厉于2010年时数度宣称,正副首相已经原则上同意在3千户华裔人口密集(或超过50%)的新住宅区,保留至少5英亩的华小保留地,有关政策有望于隔年(2011年)落实。
“可是,现在已经迈入2012年的第4个月,我请‘高调问政丶敢怒敢言丶敢做敢当’ 的马华总会长蔡细历,老老实实向人民交代,究竟有关华小保留地的政策何时才能够落实?又或者这是马华的另一张空头支票?”
国家教育政策出现偏差, 源自於国阵政府施行越趋严峻的教育法令;在1995年由时任教育部长的纳吉提呈到国会辩论的《1996年教育法令》,虽然废除了《1961年教育法令》中的第21(2)条文,但以“国语为主要教学媒介”的国家教育制度,其“最终目标”的精神实质,仍存在於新教育法令中。
从有关法律条文的字眼严格看来,现有的国民型学校(华小和淡小),其实并没有被豁免“以国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该法令一旦实施起来,所有华小和淡小都得改制,采用国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
“此外,教育部长也被赋予豁免权力。根据《1996年教育法令》第143条,“如果部长认为需要,他可以随时豁免任何教育机构,使它不受制于法令的任何条文规定。他可以施加条件,也可以改变或增删条件,或取消豁免。”
由此可见,蔡细历指“部长没有教育部长没有权力关闭任何一所华小”的谈话有待商榷,因为新教育法令存在许多不利於华校华教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而马华在朝逾50年,只能对巫统唯唯诺诺,没有能力去影响或改变关键性的决策。
民主行动党全国副宣传秘书兼沙登国会议员张念群 于2012年4月4日(星期三)在吉隆坡发表的文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