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kip to content

亚洲如何能够迈向永续的未来?

8大方针将槟城从“血汗工厂”(Sweat Shop)转型成“精明工厂”(Smart Shop),并革新经济,以取得永续成长及繁荣

第四届亚洲经济峰会的主题“重新创造亚洲经济、确保持续发展及繁荣”是恰当及合时宜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威胁了发展国家及刚刚崛起的经济体的经济成长及繁荣。我们必须重新创造,这是因为从前那些能够让我们取得繁荣及成长的条件已经不存在,或者已经不再适用。

在目前的经济衰退中,最常见的应对措施包括采纳扩展式预算以及政府为财务机构做担保。不过,我们必须看得远一点,为衰退期过后做准备,大胆地进行基本的经济改革和再创造,以让亚洲得以继续享受可续性成长和繁荣。亚洲的情况多样化,不能一语概之,因此,请允许我以槟城为例子,谈一谈这个中等收入的州属的展望、问题、成功及失败。

槟城是主要的贸易口,并且成功地在上一个世纪跻身为世界其中一个最大的电子电器制造业中心。槟城的成就从70年代延续到80年代,也让槟州在全马各州中领先,国内生产总值达2万8851令吉,几乎是200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万9189令吉的一倍。尽管这个全马第二小的州属人口只有140万,但槟城的出口额占了全马出口额的27%。

根据A迈克尔•斯宾塞的《增长报告》,在成功的发展经济体中都有五个共同特征:

1. 在知识及贸易方面对全球经济开放;
2. 宏观经济的稳定;
3. 一个可预测的前景如高储蓄及高投资;
4. 依照市场及价格的力量来确保资源的有效率分配;
5. 一个致力于增长和具包含性的能干行政管理部门。

不过,由于无法坚持上述五个特征,加上管理不当、滥用职权,导致槟州在20世纪末陷入停滞状态。在经济方面的停滞不前及领导人的优柔寡断,更导致槟州做为投资者首选的领先地位急剧下降。在2007年,槟州的投资总额只达47亿7000万令吉,排名全马第五。

人民心中那种失望及期特改变的心情,成为今年3月8日政治海啸、国阵在槟州的政权被替代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接管槟州后,新政府马上做出结论,前政府的经济策略过于依赖低廉劳工、容易找到的技术熟练工人、廉价土地及有效的物流系统,这些条件如今已经不存在,或者已经不足以取得快速成长。

槟城是中等收入的州属,它介于那些在成熟或夕阳工业具竞争力的贫穷州属的低廉竞争者,以及那些在新兴或黎明工业具竞争力的富裕州属的高薪革新者。我们必须找出一个新的、全方位的方式将槟州独特的物流位置、如画的风景、丰富的文化遗产、社会和谐、甚至美食、人才及良好的工作观念。

我们有必要重新创造我们的经济环境,以全面利用槟州的知识型工人-从人力资源的活力、专才、企业家,将槟城从“血汗工厂”(Sweat Shop)转型成“精明工厂”(Smart Shop)。以下8大措施是必要的:

1. 制度的建设已经被确认为成长的源点,我们必须遵崇法治、秉持能干、公信及透明(CAT)原则的良好施政。

2. 一个良好的教育制度能够促进优越的文化,这尤其是工业和经济的需求。这自然地把重点放在科技工业和电脑知识。为了让更多员工具备电脑知识的,槟州也率先宣布成为马来西亚第一个无线上网的州属,在两年内,人民将享有免费无线上网及可负担的Wimax服务;

3. 一个公民社会涵盖三种转型,其一为政治转型以取得政治平等、尊重人权及人民力量主导及法治;其二为经济转型,提供平等机会,依赖人力资源的活力、专业及企业;其三为道德观的转型,提倡公众领域的廉洁、杜绝贪污、在经济繁荣时追求合理分享的社会经济正义。

4. 鼓励创意、创新、研究及发展;

5.设定能让槟城永续发展的国际标准——此标准必须能确保今天我们所使用的资源,在未来仍然能汇集我们的后代。槟城曾经在亚洲254个城市当中被投选为10个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之一。

6.信任州内拥有才干的最好资源——我们的人力资源。政府投资于再培训及人力资源的开发上。

7.政府必须革新,以向成为有工作效率但是撙节的政府。在公共服务上,公务员及开销上的增加并没有提升服务素质,因企有必要采用最好的企业管理方式。这些开销不仅要以撙节来约束,同时也要确保政府所花的每一分钱都能再赚回来。

8.采用公私营合伙模式,以达致公共利益的提升,同时又不牺牲私营企业追求利润的必要性。公开招标及在制私营企业的利润在一个合理的回报率,将能确保公共利益在不牺牲效能及生产力之下受到保护。

槟州在实践这8大措施之后,取得了某些成果,成功避免资金外流之余,相比2007年只有47亿7000万令吉的全年投资总额,反而在2008年9个月内缔造80亿的投资纪录。将槟城打造成精明工厂,将是槟城迈向成为一个投资者属意、游客喜爱、居民永续安居乐业的国际城市,所必经的长远之道。

民主行动党秘书长兼槟州首长林冠英
于2008年12月9日(星期二)日出席在香港JW Marriott 酒店举行的
第四届亚洲经济峰会上,主讲“亚洲如何能够迈向永续的未来?”论坛的演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