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Skip to content

唯有当我们首先以“马来西亚人”自居时,我们才能够为年轻一代建构未来、也栽培年轻一代以建构未来

自从我国国父兼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在1957年,在独立广场高喊7次“默迪卡”象征着我国的独立开始,马来西亚已经取得一定的经济发展。 不过,尽管我们已经进步许多,但却常常不禁令人想起我们所失去的机会,以及我国在许多领域的退步表现。

是时候让马来西亚人客观地重审我们的缺点,接纳新政策、放弃失败的旧政策,以允许我们为年轻一代建构未来,为栽培年轻一代以建构未来。除了建设许多所需的世界级硬体及数码其础设施,我们更应该让年轻人掌握装备及技能,以面对全球化的挑战。

我们更应该以“唯有才干无法被取代”来影响我们的年轻人。我国若要成为高收入经济体,除了革新及创意之外,没有其他方法了。不过,首先我们必需让大家以作为马来西亚人而感到舒服。我们必须认同马来西亚人这个身分,我们是谁并不重要,我们成为怎样的人才重要;我们的肤色并不重要,我们的品格才重要;不是我们的祖辈不重要,而是我们如何让过去与现在、未来联系起来更重要。

独立给我们权力和掌控自己命运的自由。它给我们机会创造和塑造我们自身的国民身分,让不论什么种族、宗教的人找出身为马来西亚人的意义。我们今天还没有解决开国先辈所面对的独特挑战,那就是如何认同自身社群身分如:马来人、华人、印度人、达雅人、卡达山及其它不同社群的同时,找出马来西亚人的身分认同。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知道怎样在保留自身族群身分的同时,还要有更强烈的国民身分认同,让我们团结联系起来。

“做自己命运主人”这种自由得来不易,却被滥用来在国民之中制造恐惧。恐惧政治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让注重自由、公义及平等的国民身分突出及生根,我们的族群身分和权利会被夺走。令人更难过的是,这种恐惧政治也已经在2008年历史性的全国大选之后更加普遍,那些鼓吹这种恐惧政治的群体包括土著威权(PERKASA)、不负责任的报章如《马来西亚前锋报》。这些群体不断地将特定对象“妖魔化”,不论是特定在野党、共产党还是基督徒,他们的做法一再说明,我们距离一个马来西亚的目标还很遥远。事实上,对很多人而言,一个马来西亚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毫无实质意义。

对这个国家,我期望并祈求,国民可以重新找到道德勇气和力量,为“身为马来西亚人的意义”设定一个目标。无论是同过一些共同活动如:接触贫困有需要的一群、还是为共同诉求如推动环保醒觉、或共同所关怀的孩子教育问题,上述活动所带来的不分彼此的集体感及团结精神,能带给我们希望,击败所有鼓吹恐惧政治的动作。

要做到上述种种,我们需要一个基本自由受尊重和保障的环境。我们已经失去我们的基本自由,这正是我国独立的其中一个建国之本,也记载于《独立宣言》中,它强调,在一个“建基于自由及公义原则、民主及独立的主权国家里”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我们在7月9日净选盟2.0的吉隆坡大集会中亲眼看到,为了保障我们的自由,全国各地各种族、各行各业的马来西亚人自动自发地参与集会。这里所主张的基本权利:集会自由(这是国父东姑阿都拉曼在1957年8月31日的独立演讲中所保证的),也与马来西亚人民强烈的团结精神相互联系起来。这种马来西亚人的身分,正是我们需要向自己、特别是年轻人身上极力灌输的。

我们必须首先以马来西亚人自居,其次才是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卡达山及伊班人。祝全体马来西亚人、以及还在寻找马来西亚人身分认同的人们:国庆日快乐。

民主行动党秘书长及巴眼区国会议员林冠英
于2011年8月30日(星期二)在吉隆坡发表的2011国庆日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