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东方日报》报导,马华署理总会长魏家祥在上任首相署部长后,反驳“现代甲必丹”一词,更说“当年的甲必丹可以与苏丹一起开埠吉隆坡,造福子民,有实际的权力来造福社会”。
魏家祥的言论实属可笑。身为内阁部长,不了解现代国家事务,已经无法以旧有种族框架来区分。
魏家祥的首相署官职是纯为马华量身定做,只专管华裔新村、华裔中小型工业及华裔中小型企业贷款事务。这种安排,是不顾及国家多元民族现实,首相暨巫统主席纳吉及其国阵成员党马华和国大党仍活在真空世界,以为现在国民还是完全依据种族界限来居住。
华人新村及重组村政策,与马来村子,城市规划和联邦土地发展局垦殖民计划(FELDA)是环环相扣,因为上述区域都有互相影响,也有亲戚情感、商业及工业上的联系。例如华人渔村提供鱼虾螃蟹、马来垦殖民居住的FELDA提供棕油原产品予厂商,再制造成相关渔产品和食用油等,获得清真证书(Halal)就卖给市民、华人新村、马来甘榜等地。
纳吉特别把新村划出来,交由华裔部长担任,这种做法是混淆及侵蚀其他内阁部门。为何原本管理新村事务的城市和谐、房屋及地方政府部,不能够延续及提升新村管理,反而需要分猪肉式,让魏家祥以现代甲必丹身份管理?
从报导来看,魏家祥不认为“现代甲比丹”一词有问题,但甲必丹在现代政治来说,确是个贬义词。
以往,英国殖民地政府为了方便管辖从中国越洋过海来到马来亚、北婆罗州及砂拉越的移民,就委任几个帮会头目为甲必丹为领袖。背后的含义是由于移民不是本土公民,当地政府无权也没有意愿来管辖移民事务,委任移民头目管理移民是最好的方式,也隐含华裔移民是二等公民。
现在马来亚独立57周年了,马来西亚也成立51年了,获得公民权的各族人民是马来西亚土地的主人,“甲必丹”一职的历史产物应留在博物院,供人了解以往历史,而不是从旧相框走下来,如僵尸复活般走进去首相署办公。
魏家祥在报导也指出,其部门管辖的新村部总部共有36个官员,全国则会有70个新村发展官,同时也包括100个新村职员,共计206名官员。
数据显示,现在首相署职员约有4万余人,魏家祥只管206名职员,只占据首相署0.5%的总职员。首相署权力膨胀,已经让人思考这是否会侵蚀其他内阁部门职权,以及有效提升国家行政效率。
这不到1%的职员需要一个部长来领导,已经是荒天下之大谬。魏家祥还能对实权甲必丹的权力相同与一个小局长的职位,还能以实权甲必丹感到沾沾自喜,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民主行动党柔佛州政策主任兼士乃州议员黄书琪 于2014年7月15日(星期二)在吉隆坡发表的文告 |